跟着蒙曼游桂博:展品背后的故事(三)
字体大小:大中小
漓水千年映春秋,靖江遗韵古今流,画里风情系同心,共谱华章颂中华。参观完漓水春秋和靖江遗韵展厅后,蒙曼教授走进桂林博物馆“画里人家——桂林民俗文化陈列”展厅,在璀璨银光间驻足流连,以深邃的历史眼光,为我们揭示银饰背后深藏的“大一统”叙事——一部关于文化交融、审美共生与民族认同的西南史诗。现精选4件代表性银饰以飨观众。

●汉族錾花银锁算盘吊链:錾痕里的生命礼赞
在琳琅满目的银饰区,一件錾花银锁算盘吊链引起了蒙曼老师的极大兴趣,这件银吊链以其极具地域特色的造型和纹饰呈现出一部微缩的民俗生活画面。
银锁算盘吊链,民间又称为“长命锁”,由项链、簸盘主体和悬垂饰物三个部分组成。项链上装饰有鞋子、花果及鱼纹挂件,象征着“和谐”与“富余”。
这件银饰最精妙之处,在于其下方悬挂的银质圆形簸盘。簸盘正中间镶有一个凸起并装饰有太阳人面纹的圆形银镜,银镜左边为一部线装书,上刻“吉祥”二字;右边为一个剪尖朝上的剪刀;上、下方的物件分别为算盘与盒装盘秤,这些直接呼应了中华民族古老的 “抓周”习俗——在孩子周岁时,以其首次抓取的物品来卜测其未来的志趣与命运。手指最先触到银锁算盘中的任何物件,就会引起与此相应的贺辞,比如:触到书本,人们的贺辞是“知书达理中状元”;触到剪刀,表示“心灵手巧手艺精”;触到银镜,即为“明镜高悬主公道”;触到盘秤,代表“知轻识重有份量”;触到算盘,寓意“精打细算发大财”。这种纹饰的融合,是不同民族在审美与祈福愿望上达成的共识,共同“锁”住了对孩子平安成长的深切祝福。这件錾花银锁算盘吊链,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部可佩戴的生命礼赞。它告诉我们,民族融合就体现在这些共同的人生礼仪与殷切期望里,藏在彼此认同、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中。


●苗族寿字银胸吊牌:流苏间的文化和鸣
在一件苗族寿字银胸吊牌前,蒙曼教授驻足良久,仔细端详着上面精美的纹饰,对其独特的形制设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整件银吊牌以苗族传统錾花工艺打造,纹样繁复细密,体现了苗族匠人世代相传的精湛技艺。“寿”字,是汉文化中最核心的吉祥符号之一,代表着对生命长久、福泽绵长的祈愿。苗族工匠主动将这一符号纳入本民族的装饰体系,并以其独特的审美进行再创作,正是文化接纳与认同的生动体现。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基于共同生命观与幸福观的创造性融合。
蝴蝶纹对于苗族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苗族古歌《苗族史诗》等传说中,蝴蝶是人类的始祖“蝴蝶妈妈”(苗语“妹榜妹留”)。因此,蝴蝶形装饰是苗族对创世母神的具象化崇拜,承载着族群对生命起源的认知,是苗族“万物同源”宇宙观的视觉表达。
吊牌上层层叠叠的银饰结构,既有苗族银饰特有的立体层次感与流苏灵动之美,又暗含汉族传统工艺的精巧构思。那些悬挂的银质构件,在叮叮当当的虚拟声响里,演绎着民族文化元素的交融共生、文化和鸣。




●侗族螺钉纹银耳环:方寸间的时代印记
驻足于那对熟悉的侗族螺钉纹银耳环前,蒙曼教授眼中闪烁着认可的光芒。这对曾出现在第四套人民币一元纸币上的同款耳环,在她看来不啻为民族文化认同的一座里程碑,照亮了少数民族文化从村寨走向国家象征的广阔天地。
这件耳环主体成未封闭的环状,盘有银丝,顶端留有小孔,方便穿绳佩戴,下方则装饰有九颗实心的螺钉,整体造型朴素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螺钉纹是侗族银饰中常见的纹饰,其意蕴深远,源于侗族对自然物的细腻观察与抽象提炼,螺是南方各民族常见的一种可食用生物,与各族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螺旋上升的线条既符合力学美感,又暗含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学。
在西南少数民族中,耳环是分布最广、款式最多的银饰,每一款纹样都诉说着不同的民族故事。像这样富有民族风情的银耳环能够成为“国家名片”,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内涵——在方寸之间展现的不仅是侗族银饰的艺术之美,更是我国民族平等、文化繁荣的生动体现。当多个民族的审美创造能够代表国家的货币形象,这本身就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最高礼赞。国家的文化认同机制,如同强大的引力场,将各民族优秀文化吸纳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中。


●壮族景泰蓝花卉嵌珠空心银手镯:腕间的民族交融诗篇
这枚清代壮族景泰蓝花卉嵌珠空心手镯,宛如一首凝固于腕间的诗吸引了蒙曼老师的目光。它于1964年征集于桂林龙胜龙脊的壮寨,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银饰,更是一位“文化使者”,见证了清代各民族间深度的技艺交流与审美共融。
手镯以银丝掐作花卉卷草骨架,其间填入明艳的景泰蓝釉料——这项源自宫廷的“舶来”技艺,在壮家工匠手中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他们将汉文化中寓意吉祥的花卉纹,与壮族偏爱的灵动曲线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华美又质朴的独特风格。这不仅是技术的传播,更是审美意识的主动融合与再创造。
更显匠心的是,在明艳典雅的珐琅之间,点缀着颗颗银珠。这种“嵌珠”工艺,与璀璨的景泰蓝相映成趣,极大地丰富了手镯的视觉效果与层次感,展现出壮族工匠在吸纳外来技术时,不忘融入本民族对繁复与饱满之美的追求。
手镯采用空心设计,这不仅是节省贵重材料的智慧,更体现了龙脊先民的生活哲学——轻盈、便于劳作,却又不失华美与仪式感。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是壮族文化适应性与创造力的完美体现。
这枚手镯,超越了单纯的装饰功能。它无声地诉说着: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从未停歇。宫廷的景泰蓝与壮乡的银饰技艺,在龙脊的梯田旁相遇,共同谱写了这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的壮丽诗篇。


四件银饰,如同四幅微缩的文明图景,共同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桂林博物馆“画里人家——桂林民俗文化陈列”所展出的银饰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脉络。民族银饰的叙事,从来不只是工艺的地方篇章,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体成长史诗中,那段最为璀璨夺目的银饰华章,穿越古今,至今仍在漓水之畔的千家万户中代代相传。
撰稿:田甜 宾妮
编辑:夏彬洋
审核:周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