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蒙曼游桂博:展品背后的故事(一)
11月8日,著名学者蒙曼教授走进桂林博物馆,在跨越千年的文物长廊中驻足凝望。从先秦青铜器的神秘纹饰到宋代瓷碗的温润釉光,她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揭开了展品背后深藏的“大一统”叙事——一段关于文明交融、边疆治理与文化认同的岭南史诗。●蛇戏蛙纹铜尊:青铜器中的文明对话在恭城秧家村出土的春秋青铜器群中,一件蛇戏蛙纹铜尊引起了蒙曼教授的特别关注。它与同出的鼎、罍、卣等33件青铜器共同见证着一段重要的文化交融史。尊体纹饰极具张力,双蛇盘曲昂首,青蛙悬贴其间,跨越地域的纹饰组合融合了中原文化、楚文化、越文化,是先秦桂林地域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生动体现,蒙曼教授由此引申出湘桂走廊“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的重要历史地理意象。“西北有高楼”象征着中原成熟的礼乐文明,而“东南通绝域”正指向湘桂走廊这条连接中原与岭南的交通孔道。这条走廊是文明交融的桥梁:中原的礼制文明沿此南下,与本地信仰创造性融合,诞生了独具魅力的瓯骆文明;百越文化也通过这条通道,主动吸纳中原礼乐精髓。它证明在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前,深层次的文化融合已然展开,为后世政治上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相思埭:运河里的南北诗篇站在唐代相思埭...
查看详情
-
桂林城工委旧址
中共桂林市城工委旧址(中共桂林市城工委革命文物陈列馆) 位于现今桂林市七星区穿山街道江东上村169号,为一幢一进三开间的木制建筑,占地面积210平米。1947年10月至1949年10月为中共桂林市城市工作委员会(简称“城工委”)机关所在地,陈光任城工委书记。 城工委以煮盐和磨豆腐为掩护,开展党的...
12/29
2021
-
欧阳予倩对桂林抗战文化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以其地处西南大后方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一跃成为“文化城”。随着大批知识分子云集桂林,掀起了桂林抗日文化运动的高潮。在此背景下,欧阳予倩来到桂林,并与这座抗战文化城结下不解之缘。 欧阳予倩是著名作家、编剧、导演,先后求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1931年,欧阳予倩加...
12/23
2021
-
广西省立艺术馆
戏剧运动的蓬勃发展是桂林文化城兴起的一个突出标志。抗战时期,大批戏剧家和戏剧团体来到桂林。据统计,当时桂林有戏剧团体70多个,其中话剧队40多个。大量戏剧团体的活动,促进了桂林地区的抗战戏剧运动蓬勃发展。 广西省立艺术馆位于今桂林市解放西路15号,由欧阳予倩主持筹建,1944年2月15日,新馆...
12/17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