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桂林历史童年

时间:2025.08.08信息来源:研究室浏览次数:91

字体大小:

讲座主题:寻找桂林历史童年

主 讲 人:周 海 桂林市靖江王陵文物管理处主任

                靖江王陵博物馆馆长、二级研究馆员

时    间:2025年8月6日

地    点:桂林博物馆一楼多功能厅

主办单位:桂林博物馆


8月6日上午,“桂博讲坛”第152期学术讲座在桂林博物馆一楼多功能厅举行,桂林市靖江王陵文物管理处主任、靖江王陵博物馆馆长、二级研究馆员、漓江学者周海,作了以《寻找桂林历史童年》为主题的讲座。介绍了桂林史前考古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和转化利用的探索实践,研究分析桂林史前文化在中华民族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地位作用。本次讲座由桂林博物馆副馆长洪德善主持,全体博物馆工作人员及馆外众多考古爱好者聆听了讲座。

讲座中,周海馆长详细介绍了桂林丰富的史前文化遗产。自1935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开启桂林史前遗址研究以来,截至2020年底,桂林已发现169处史前文化遗址,主城区就有86处,成为全国城市中心区史前遗址最丰富、最集中的城市。

周海馆长指出,宝积岩人是已知最早的桂林人,距今 3 万年;甑皮岩遗址意义重大,其先民与部分现代民族如云南佤族、台湾高山族、印度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群岛土著民族等长相相似,这里发现的距今12000年的第一期陶器,烧制温度不到250°,是中国目前发现烧制温度最低、以掺和石英石颗粒的泥料捏制成型的陶容器,见证了中国制陶技术从产生到成熟的万年历程,也让桂林成为 “陶器故乡”。同时,甑皮岩先民以芋类等根茎块植物为主食,实证桂林是中国第三种原始农业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万年桂花籽证实桂林为桂花故乡,且存在独特的屈肢蹲葬,是入土为安观念溯源地之一。另外,在晓锦遗址发现的13000多粒栽培碳化稻谷,是我国岭南地区发现最早、海拔最高、数量最大的栽培稻标本之一,展现了桂林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

周海馆长还指出,桂林史前文化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彰显了先民智慧。从洞穴聚落到山坡、河旁台地聚落,从渔猎采集到稻作农业的转变,以及与岭北等地区的文化交流,都为桂林史前文化注入活力,成为岭南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先声。

在桂林史前文化的成果转化方面,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创建、“蛋系列”器皿等文创产品的研发、桂花文化产业园的建设等,让万年文明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讲座结束后,周海馆长还亲自演示了桂林史前先民如何使用打制石器,引起在座考古爱好者的浓厚兴趣。此次讲座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到桂林史前文化是 “多元一体” 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 “天地人合一” 文化基因,为桂林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也为讲好中国故事增添了丰富的桂林元素。

81923D6EA60A2FBD8355624F5F920996.jpg

 



撰稿:吴海舟

摄影:陈明霞

编辑:张红琴

审核:周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