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博讲坛”第一百一十三期 《中国绘画艺术之禅宗绘画研究》

时间:2021.10.03信息来源:研究室浏览次数:3281

字体大小:

讲座主题:中国绘画艺术之禅宗绘画研究

主 讲 人 :陶兰兰

                 桂林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时       间:2021年9月27日 

地       点:桂林博物馆一楼多功能厅

主办单位:桂林博物馆

9月27日,第113期“桂博讲坛”开讲,由桂林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陶兰兰作《中国绘画艺术之禅宗绘画研究》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桂林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洪德善主持,全馆工作人员积极参加,认真聆听。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由印度佛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儒道思想交集融合而来。禅画是禅宗特有艺术,是修禅者用笔墨表达禅理的绘画。陶兰兰副研究馆员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介绍了禅画的基本概况、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分享了禅宗绘画研究的心得体会。禅画在中国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从真正意义上讲由唐代王维首开禅画先河,梁楷的《六祖截竹图》、巨然的《秋山问道图》等作品在禅画史上都很有影响。禅画从根源上是一种具有佛学禅意的中国传统水墨画,提倡心灵自由,不为形束,不受物拘的一种人生态度,笔简意足、意境空阔,体现了直指本心的简约,因此欣赏禅画要用辩证的哲学观点去辨识、解析其蕴藏的儒墨兼宗,道禅皆有的境界。陶兰兰副研究馆员以馆藏上官周《伏虎罗汉图》为例,通过解读创作背景、表现手法、构图、笔墨意境,帮助大家更好理解其中传诵佛法、祛除瞋恚心及对苦难的救助等内涵。 在讲座结束时陶兰兰副研究馆员还提议加强对馆藏文物的研究,共同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人、传承人。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和繁荣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总结讲座时,唐春松馆长希望大家结合研究方向找好切入点,加强对本馆藏品的基础研究,在“桂博讲坛”这个学术平台上积极分享研究成果,形成“百家争鸣”的活跃学术氛围,把文物的内涵、精神价值、艺术价值研究透彻。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保护和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地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这也是文博人的责任和义务。洪德善副馆长谈到“图像史学”即利用图像来研究和传播历史,是通过研究绘画中作者暗藏的用意,了解当时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以及凭此展现出的时代精神,与查阅文献史料相比,图像史学的研究视角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更直接。一件文物只有将其嵌入历史发展长河中,才能更好地揭示它的价值和地位。文物是突破了时空的遗存,是一定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也是当时历史具体而真实的实物见证,从不同侧面反映当时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及自然环境状况,揭示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成为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依据。

4.jpg


撰稿:孙微坚                

摄影:陈明霞                

编辑:何文韬                

审核:周华、韦卫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