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博云课堂【(2022)第8期】:话说“清明”——习俗篇

时间:2022.04.05信息来源:宣教部浏览次数:2749

字体大小:

宅家云上见   桂博云课堂

又是一年春草绿,

又到一年清明时。

春天如约而至啦!

我们迎来了属于春天的第一个节日——清明。

清明节的风俗我们来一一解锁吧!

插画.jpeg

清明位列二十四节气之五,时间在春分之后。此时冬天已去,气清景明,大自然处处生机勃勃,用清明一词来形容这个时期再合适不过。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就是根据这一节气而定。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它又被称做“踏青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过后,北方气温回升很快,降水少,而南方湿润多雨,唐代诗人杜牧所说的“清明时节雨纷纷” ,一般是指我国南方春季的降水现象。

桂林博物馆馆藏 汤其根行书 唐杜牧《清明》横幅.jpg

桂林博物馆馆藏  现代 汤其根行书 唐杜牧《清明》横幅

这幅博物馆馆藏汤其根的行书《清明》横幅,结体宽博,骨力遒劲,字里行间厚重、大气清新脱俗。把《清明》这首诗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古人历来十分重视清明节,清明不仅是节气,清明节的习俗也是丰富有趣的,除祭奠亲人扫墓之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一系列俗体育活动。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扫墓祭祖,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和朋友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过清明节的吧!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桂林博物馆 明 崇祯青花婴戏图梅瓶.jpg

桂林博物馆 明 崇祯青花婴戏图梅瓶

踏春图.jpg

中国古代踏春图

【蹴鞠

据史料记载“蹴鞠”是最早的足球活动,2004年初,国际足协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在古代“蹴鞠”深受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的喜爱。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蹴鞠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宋·苏汉臣 长春百子图卷(局部).jpg

宋·苏汉臣 长春百子图卷(局部)

【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古代儿童荡秋千图.jpg

中国古代儿童荡秋千图

【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风筝。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放风筝.jpeg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并相传至今。清明期间,民间不分贫富,都会带上祭品,焚化纸钱,礼拜祖先,同时铲除荆草,加盖坟土并封土于墓。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清明祭祖扫墓是缅怀先人、激励后人的重要渠道。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寒食节前后放假三日,共七日(南宋时改为五日)。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但不管如何衍变,追悼与祭祀是中国人过清明的最重要内容。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考考你】

1、清明位列二十四节气的第几位?

2、清明节都由那些习俗?

3、“清明节”是哪一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