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博讲坛”第一百五十期 《中国历代砚式浅析》

时间:2025.04.15信息来源:研究室浏览次数:74

字体大小:

讲座主题:中国历代砚式浅析

主 讲 人:江进民  上饶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时    间:2025年4月11日

地    点:桂林博物馆一楼多功能厅

主办单位:桂林博物馆


4月11日上午,“桂博讲坛”第150期学术讲座在桂林博物馆一楼多功能厅举行。上饶市博物馆馆长江进民研究馆员作了以《中国历代砚式浅析》为主题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桂林博物馆副馆长洪德善主持,全体博物馆工作人员聆听了讲座。

 砚,又称砚瓦,别称即墨侯、石君,现今多称其为“砚台”。它与笔、墨、纸并称为“文房四宝”,且在“文房四宝”中居首位。江西省上饶市博物馆藏有历代古砚,以及宋代砚山制砚作坊遗址出土的残砚、砚坯、砚料等共 1 万余件。藏品涵盖歙砚、端砚、澄泥砚等名砚,还有玉砚、陶砚、瓷砚、紫砂砚等,材质多样、砚式丰富。江进民馆长以馆藏古砚为依托,梳理中国砚台的发展脉络,对其形制演变与文化内涵展开深入解读。

江进民馆长介绍,砚台的发展源远流长。7000 多年前裴李岗文化中的石磨盘与磨棒,作为最早的研磨工具,承担着研磨矿物颜料的任务,开启了砚台发展的序章。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石砚,成为书写砚台定型的重要标志。汉晋阶段,砚台制作迎来突破,材质不再拘于石、陶,漆、铜等也被广泛应用。同时,砚杵的投入使用以及墨锭的出现,成为砚台制作技术革新的关键节点。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兴盛与文人文化的蓬勃发展,将砚台带入了黄金时代。端砚、歙砚等诸多名品不断涌现,砚台形制主要为箕形砚和风字砚,其形状分别类似生活中的簸箕以及 “风”字。尤其在宋代,文人墨客藏砚、品砚之风盛行,赋予了宋砚浓厚的文化气息,样式丰富且注重实用,抄手砚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元明时期,砚台风格趋于粗犷。明代晚期,徽派、粤派、苏派三大雕刻流派逐渐形成,各自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清代,砚艺达到了辉煌的高峰,制砚风格从古朴简约走向豪华繁缛,宫廷砚作更是将富丽堂皇展现得淋漓尽致,紫砂暖砚、玉砚等新材质的应用,将制砚工艺推向极致。民国时期,硬笔的普及使得制砚行业逐渐走向衰落。砚艺也从清代单纯侧重艺术性,转变为艺术性与实用性并重,清晰地反映出时代变迁对砚台功能的重塑。

讲座指出,砚台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承载着书法、文学、雕刻等多元文化基因,砚铭更堪称“石上史诗”,成为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

本次学术活动既具学术深度,又富文化趣味,让 “文房重器” 从展柜走向大众视野,深化了大家对中国砚文化的认知,为后续学术研究与展览策划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推动文博事业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播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微信截图_20250415163851.png

 

撰稿人:吴海舟

审  核:周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