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博物馆中长期规划纲要(2005-2020)

时间:2017.05.18信息来源:办公室浏览次数:6320

字体大小: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织部分,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增强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博物馆事业是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博物馆文化建设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加强本馆建设发展,特制定本纲要。

第一章  发展条件

一、发展基础

桂林是首批国务院公布的全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桂林博物馆自1964年4月21日开始筹建,1988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之际落成并陈列开放,馆址坐落于秀峰区西山路4号,馆名由郭沫若先生于1963年3月题写。桂林博物馆新馆位于临桂新区平桂西路,于2010 年2 月正式开工建设,2014 年3 月竣工,2016年12月开馆试运行,2017年5月18日正式开馆。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2万平方米,设有6个常设展览、3个临时展厅。馆藏文物3万余件,明代梅瓶在全国堪称第一,古字画、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外宾馈赠礼品、抗战文化城史料等收藏形成规模、特色鲜明,在全区地位突出。新馆软硬件配套设施齐全,开放以来,日均观众接待量约3000人次,观众年接待量100多万人次,桂林博物馆已成为目前广西区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博物馆。

二、发展机遇

博物馆是传承文明的窗口,是对外交流的桥梁,是履行公共文化服务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文物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空前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博物馆调研考察,并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将文化自信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样一个博物馆发展的大好时机,桂林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新馆设施设备先进、齐全,达到全国地市级博物馆领先水平。新馆开放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贾庆林、郭声琨、李建国、马飚、陈际瓦等领导先后到馆视察,桂林市委书记赵乐秦多次调研并给予高度评价。市属各单位纷纷组织党员干部前来参观或举行党日活动。大中小院校均组织在校学生前来学习,近30所院校与我馆共建德育、教育基地。桂林博物馆新馆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已成为人们传承历史、开拓未来的精神家园。

三、制约因素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质量需求的进一步提高,给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的现状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开始突显。一方面:随着新馆开放工作的不断推进、文物的深入挖掘和业务的不断拓展,人才队伍的建设已成为制约桂博发展的瓶颈。如:高层次人才难引进、留不住,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人才普遍缺乏,部分专业领域出现人才断层现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人才培养专项经费,缺乏利用社会力量共同培养的整合机制,文博人员缺乏出境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等。另一方面:文物征集、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缺乏经费保障。近年来,我馆始终坚持利用有限的经费持续开展小范围的文物征集,但相较区内其他几个市级博物馆在文物征集力度上已明显落后,在区内的文物资源优势有所下降。在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缺乏有效途径、政策扶持和经费保障。

四、重要意义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达、进步、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桂林是一个拥有“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名城”两顶桂冠的城市,有600多万人口,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千余万人次。一座现代化高水平的博物馆才能与桂林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与桂林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旅游产业相匹配。桂林博物馆不断加大在收藏保护、陈列展示、观众服务、社会教育、科学研究、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力度不断提高办馆效益,力求推出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有利于进一步繁荣博物馆文化,有利于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有利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桂林博物馆建设成为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向匹配的文化载体。桂林博物馆建设要适应桂林30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推出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更好地为市民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促进文化与旅游服务。

桂林博物馆的建设发展要坚持注重特色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才兴馆的原则、创新机制的原则、提高办馆效益的原则、面向国内外观众的原则。

桂林博物馆的办馆思路是:立足桂林、面向全国、面向东盟、放眼世界,以提高办馆效益为中心,重管理,树形象、强素质、出精品、求创新、促发展。

二、功能定位

桂林博物馆要坚持把自身的建设发展与桂林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胜地相匹配,与建设富裕、文化、和谐新桂林的总体发展思路相一致”;与形成有利于保护和利用文物、重视文物资源配置、可持续发展的文博事业格局相一致;与市委确定的把桂林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旅游胜地的奋斗目标相一致。

三、建设目标

经过5-10年的努力,要把桂林博物馆建设成为“区内领先、全国前列”的博物馆。达到:教育职能凸显、展览精品迭出、人才结构合理、功能不断优化、科研能力拔尖、服务质量高、管理科学规范、深受大众欢迎、影响力大的博物馆。打造出名品、名家、名展三个品牌。建成桂北传统文化教育中心、桂北文物收藏研究中心,桂北文物展示中心。实现三大目标:获得全国十大精品陈列,成功申报为全国一级博物馆,努力把桂林博物馆建成全国一流的区域性博物馆。

第三章  重点工作

一、不断优化人才梯队

人才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新馆的运行需要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2019年我馆增加人员编制15名,正计划地通过多渠道招聘包括教育、鉴定、修复、历史、设计、计算机、各种小语种等博物馆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不断充实人才储备;同时,整合社会力量和优势资源,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如:每年选派业务骨干参加各省市举办的全国性研讨会和业务培训班;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开设文物保护修复等短缺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推荐我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深造,增加高学历人才的比重;鼓励我馆高层次人才深入到各个研究领域,在本馆形成结构合理、学科较全、各学科有带头人、研究能力强的人才队伍;积极争取科研经费,鼓励并资助高层次人员推出科研成果,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与外事及文化分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为我馆专技人员争取更多对外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二、强化藏品管理与保护

(一)完善特色藏品品类,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博物馆收藏体系。提升传统强项馆藏,注重征集精品或填补空白,重点征集明代梅瓶和与桂林文化有关的文物。

  (二)完善文物管理机制,完成桂林博物馆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提升馆藏文物保护和研究条件,按质地分库保管藏品,建立陶瓷库、书画库、青铜库、碑帖库、工艺品库等专业库房,完成文物搬馆及分库上柜上架工作;完成清库建档工作,完善各类藏品档案,做好藏品评估报告;改善文物库房软硬件环境,逐步建立文物保护环境监测系统和区域性监测平台,确保文物保存环境全部达标;加强库房日常管理,使文物检查工作常态化;实现藏品数据100%信息化,启动馆藏精品的三维立体影像获取;补充完善馆藏文物信息管理平台,建立较为完备的文物登录制度体系,实现对藏品的查询、检索、统计、分析和动态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加大文物安全防护,重点实施一、二、三级和重要出土藏品柜架囊匣配置。

(三)加快现有文物保护实验室的升级改造,科学布局,完善实验室基础设施、设备,重点加强馆藏文物保护修复专用仪器设备和修复设施的配备,建设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实验室软硬件平台。

(四)开展馆藏文物藏品病害调查,建立数据库;加强展品跟踪监测与保护维护,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有计划地对明代梅瓶、古字画和民族服饰进行修复。 

三、加强科学研究

以桂林地域文化为核心,以馆藏文物为依托,加强藏品研究和博物馆相关学术研究。建立跨学科、跨部门的科学研究合作机制,整体提升科研能力。

(一)加大对馆藏陶瓷、书画、民族民俗等系列文物的专门研究以及涉及博物馆业务范围的各类专业基础研究力度,如对与博物馆相关的陈列展览、文物科技保护、社会教育、公众服务、文创产品、市场营销等的研究。每年编辑出版《桂林博物馆文集》。馆内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年均发表论文2篇。

(二)配合基本陈列及所有专题展、特别展等,配套出版1本学术含量高、信息量丰富的展览图录,重要展览另出版相应教育读物;

(三)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经常举办各种讲座,不仅要有研究型的专家讲学,也要有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引导和科普讲座。平均每年举办讲座70个以上。

(四)加强与国内外博物馆、文博机构和高校的合作,每年举办或参与1-2次博物馆学相关培训交流与学术研讨会。

四、陈列展示方面

在办展思路上,制定中长期展览规划,在精品化、多样化方面做文章;在办展导向上,紧贴观众需求,在时代感和知识性方面下功夫;在配套活动上,活化传播方式,在增强互动和多元方面想办法;在宣传推广上,力推“无边界”理念,在机场、商场等城市空间打造公众身边的博物馆展览。提升展览的创意和活力,拓展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以及社会共享博物馆资源的实践内容。

五、突出社会教育功能

桂林博物馆作为自治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桂林市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广西社教专委会单位,要不断突出社会教育职能,发挥文化阵地作用。

(一)计划每年举办社教活动60余场,不断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结合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不断打造、推出精品社教品牌,真正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火起来。 

(二)继续开展“流动博物馆——文化进校园,走乡间”活动,尤其要关注贫困山区留守儿童、残障儿童、农民工子弟等未成年特殊群体,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

(三)加强讲解员的培养,逐渐向知识型讲解员和研究型讲解员转变,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讲解比赛和讲解培训,吸收先进经验。

(四)目前,我馆已建成全区最大的未成年人教育互动中心,面积达1400平方米。未来将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不断推出传统道德讲堂、模拟考古、陶艺制作、科普教学及拓片、剪纸、扇面制作等体验活动。以吸引未成年人眼球入手,以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目的,将其打造成为全区最具吸引力、功能最全的博物馆教育互动中心。

(五)要继续与中小学和大中专院校开展馆校共建活动,要总结开展馆校共建经验,保持活动的多样性和经常性;要扩大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队伍,加强双方的联系,广泛开展志愿者活动,共同研究总结合作开展博物馆相关社会工作。

(六)与媒体保持紧密联系,充分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微博、微信等多媒体扩大宣传覆盖面,加大宣传力度,利用馆藏资源与媒体共同策划举办宣传专栏,如:推出“桂林宝藏”、“话说桂林”、“书画鉴赏”等栏目。

六、加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我馆作为桂林这座城市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承担着向社会公众展示宣传桂林厚重历史和多元文化的重任。在“互联网+”及“数字文化”的时代潮流中,我馆作为桂林丰富历史文化的汇聚之地、桂林市新的城市地标,应紧跟时代发展要求,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先进技术手段,整合博物馆各方面资源,构建本馆数字化收藏、管理、展陈、服务和教育和办公体系,打造水平领先、理念前沿的智慧化、信息化博物馆。

(一)加快藏品数字化进程

1、提升藏品管理的数字化水平

对珍贵文物和精品文物,引进先进的非接触式三维精细测绘技术,精确、全面地对其进行各类信息采集,建立精细三维彩色模型,实现对重要文物的精细管理。

依托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用12-18个月的时间,设计并打造符合本馆藏品实际和保管人员使用习惯的数据库软件,完成对所有馆藏文物数据的迁移整理以及新数据的录入、审核、调试工作,建立每一件藏品独立、动态、实时的跟踪体系,与日常业务形成无缝对接,打造一体管理、远程管理、精细管理、综合多元的RFID文物藏品资源及库房管理体系。

建立便捷的后续维护体系和先进的信息安全体系,在保障数据库信息安全的情况下,有计划地、逐步地向馆内开放可用数据,使馆内同仁可以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

2、建立文物保护及环境监测的数字化体系

    库房、存放展品的展柜作为文物、标本、资料等物品的保存或展示的场所,实现对其温湿度全面、实时的动态监测,并且配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及措施。计划用9-12个月的时间,建立一整套对风机、空调、除湿机、报警器、所有温湿度监测器和微环境监测仪的数字化监控体系,针对每一处定位点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数字化调节控制操作流程;并在已有基础上,增加对馆内的烟雾报警、漏水报警监测、短信或微信报警、电话拨号报警等智慧化功能。

(二)综合运用各类数字化展览手段

将视频、信息加油站、互动操作台等各种多媒体设备,灵活化用于展线中,寓教于乐;积极开发各类可运用于陈列展示中的数字化应用;建立数字化观众管理、服务及智能导览体系;对重要展厅使用高清激光全景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制作VR虚拟展厅,投放官网、微博、微信等,为观众带来足不出户即可游馆的有趣体验;对于一些不能出库的珍贵、易损藏品,利用其精细三维彩色模型,设计虚拟展品投入展览,与观众见面。

(三)实现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即时化和数字化

建立或升级博物馆官网、微信、微博、APP等多项平台,打造观众与博物馆的多样化效率对接;所有新闻、展讯、社交活动等讯息公告在全平台上同步、及时播报;全平台上开放多种端口,分批次地展示精品文物、重要文物的信息和图像资料,向社会提供便捷的搜索、利用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信息窗口渠道;重要讲座、研讨会、报告会可在一个或多个平台开启连通窗口,进行直播或录播;建立定期开放的直播平台,吸引更多喜爱观看直播的青少年观众群体。

与此同时,每个沟通平台建立专业的观众访问统计系统和观众反馈信息收集体系,搭配数据建模和分析系统,掌握观众流量,把握观众需求。还需建立完备的知识产品保护体系,维护知识产权。

(四)探索数字化办公的有效途径

目前全馆范围内已实现搭建馆内局域网及内部网络的互连和资源共享,并建立起消防、技防24小时数字化监控体系。应将继续探索办公信息化及信息资源等综合业务管理体系、人员控管体系、自动化办公系统、数字化协作办公体系等在我馆日常业务中的实践运用。

第四章  保障措施

更新办馆观念,创新管理机制,通过自身的努力与政府的支持相结合,确保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

一、体制机制创新

树立新的办馆理念,根据上级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加快内部机制改革,重点做好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管理制度的改革。理顺关系、分工合理、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的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效绩评估制度,全面、公正地对各部门和个人的效绩评估,鼓励自学成才、多出成果,鼓励团结协调,多出效益,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办馆的整体效益。

二、力争政府支持和投入

博物馆建设发展的投入,各项工作的开展,要争取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对筹建新馆,改善办馆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改陈和办展及文物征集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给予倾斜;对博物馆文化产品和展览延伸营销要切实落实国家、区、市制定的优惠政策,大力增强办馆活力。

三、建立开放合作的办馆机制,提高知名度

要突出本馆特色,依托特色办馆,实行资源共享。加强馆际交流,采取联办、协办、交流等各种方式办展;精心策划好本馆基本陈列改陈,全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与媒体建立合作机制,对博物馆文化及活动进行跟踪报道,进一步强化宣传效应;与各大中小学和专院校、博物馆之友建立紧密联系,进一步加强社会教育工作;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全面发挥博物馆功能,全方位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有效增强博物馆的凝聚力,提高博物馆在当地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地位。

四、纯正馆风,加强队伍建设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加强队伍的组织、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做到爱岗敬业,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讲奉献,多贡献,全面提高人员素质,弘扬正能量,为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五、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划实施措施,强化措施的落实,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确保实现本馆中长期发展目标。